時間:2019-03-23 22:58:29編輯:文二
羅馬共和國簡介:羅馬共和國發展歷史是怎樣的?羅馬共和國是怎么變成羅馬帝國的?本文這就為你介紹:
羅馬共和國簡介
羅馬共和國(公元前509~公元前27年)(拉丁文:SENATVS POPVLVSQVE ROMANVS)是古羅馬在前509年到前27年之間的政體,其正式名稱是“元老院與羅馬人民”。
公元前510年羅馬人驅逐了前國王暴君盧修斯·塔克文·蘇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結束了羅馬王政時代,建立了羅馬共和國,國家由元老院、執政官和部族會議(Comitia Tributa)三權分立。掌握國家實權的元老院由貴族組成。執政官由百人隊會議從貴族中選舉產生,行使最高行政權力。部族大會由男性平民和男性貴族構成。
前27年,羅馬元老院授與屋大維“奧古斯都”的尊號,意為至尊·至高無上的意思。之后建立元首制。屋大維大權在握成為事實上的皇帝,建立了羅馬帝國,羅馬共和時代宣告結束。
羅馬共和國發展歷史
一、主要戰役
1、維愛戰爭 前406—396年
處在北意的伊達拉里亞人經常侵擾羅馬,羅馬先與拉丁城市結盟自衛。公元前5世紀中葉,伊達拉里亞人的勢力衰落。前406年,羅馬開始征服伊達拉里亞的維愛城,經過艱苦的征服戰爭,終于在前396年攻陷維愛城。
前390年,野蠻的高盧人入侵羅馬,羅馬可能因糧盡而降服,后高盧人苦于疫病流行,接受1000磅黃金后揚長而去,這使羅馬人元氣大傷,伊達拉里亞人乘機發難,鄰邦乘機侵犯,一些拉丁城市也倒向敵人一邊。
2、薩莫奈戰爭 前343—290年
戰場在中意,共進行了三次。第一次因拉丁同盟乘機起事,羅馬被迫議和;第二次羅馬屢遭失敗,并受軛門下通過之侮辱;第三次是薩莫奈、伊達拉里亞、高盧組成反羅馬同盟,但羅馬人終于取勝,取得了對中意大利的統治地位。
3、希臘戰爭 前282—275年
羅馬為了向南意大利擴展勢力,派艦隊駛向他林敦灣,他林敦自知戰不過羅馬,向伊庇魯斯國王皮洛士求援。皮洛士野心極大,一心想學亞歷山大。
但他與羅馬和與其結盟的迦太基的作戰代價太大,以致留下“皮洛士的勝利”的典故,皮洛士無力再戰,于前275年率殘部返回希臘,孤立無援的他林敦只好向羅馬投降,前272年塔蘭托投降。至此,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意大利。
三次戰爭之后,羅馬征服了除波河流域以外的全部亞平寧半島。不過,羅馬未把被征服地區組成統一國家,而是采用“分而治之”的統治形式,即不同地區給予不同待遇,使被征服地區難以聯合起來反對羅馬。
4、第一次布匿戰爭 前264—241年
第一次布匿戰爭是在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的三次布匿戰爭的第一次戰爭,于前264年到前241年之間。兩國沖突是因為爭奪地中海沿岸地區的霸權,尤其是西西里島的擁有權。戰爭23年后,羅馬勉強勝利,并提出許多條件與迦太基簽訂和約。
5、第二次布匿戰爭 前218—201年
迦太基在第一次布匿戰爭失敗之后,因失去地中海里的西西里島,開始向歐洲西部的伊比利亞半島發展。羅馬警告漢尼拔不可穿過埃布羅河。
漢尼拔無視此警告,繼續領軍向東北進軍。羅馬令迦太基交出漢尼拔受審,被拒絕之后宣戰。這次戰爭是三次布匿戰爭中最長也最有名的一場戰爭,最后以羅馬的勝利宣告結束。
這場戰爭中迦太基名將漢尼拔的出色表現奠定了他在西方軍事史上的地位。同時,漢尼拔在扎馬之戰中的失敗也成就了大西庇阿的威名。
6、第三次布匿戰爭 前149—146年
第三次布匿戰爭(Third Punic War)是古羅馬和迦太基之間三次布匿戰爭中最后最短的戰爭,作戰三年,在前149年至前146年期間,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爾內利烏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圍攻迦太基部隊的司令官。
第三次布匿戰爭最終以羅馬攻下中央要塞——比爾薩為結局。
7、其它戰爭
第二次布匿戰爭后,羅馬通過三次馬其頓戰爭(前 215—168年),征服了馬其頓王國及其統轄下的希臘;又通過敘利亞戰爭(前192—188年),兼并小亞細亞等地區。
二、馬略改革
前107-103年,推行以雇傭兵制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公元前 2世紀末,由于羅馬奴隸占有制的發展、土地兼并和連年戰爭,小農紛紛破產,公民兵制的基礎遭到破壞。
公元前 111年羅馬與篡奪努米底亞王位的朱古達發生戰爭 。因羅馬軍隊腐敗,指揮無能,以致戰事曠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馬略首任執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當選執政官),受權征討朱古達,并開始推行軍事改革。
他于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這次戰爭的勝利。繼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盧南部和意大利北部與日耳曼人的金伯爾和條頓諸部落的戰爭中取得勝利,同時完成了軍事改革。
將原有的征集公民兵改為募兵制,招收窮苦公民服役 。規定士兵服役期為16年。服役期間由國家供應裝備、給養和支付軍餉。